4月27日,兴业银行携手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 《中国私人银行2017:十年蝶变、十年展望》透露,2017年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迎来十周年,私人银行的发展也站在了转型关键路口。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和银行业轻型化转型的背景下,私人银行作为 “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的业务联结点,战略价值凸显。一方面,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中国金融体系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型背景下的顺势而为,也是有益助力。另一方面,新常态下银行业规模驱动的重资本发展模式承压,私人银行业务是金融机构自身盈利增长及业务模式转型的新引擎。
报告显示,十年间中国私人银行业规模迅速增长,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总客户数已超50万,管理客户资产(AUM)近8万亿元,但同时也面临专业能力不均衡、业务模式同质化等挑战。得益于改革开放近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国已形成了规模超人民币120万亿元的个人财富管理市场,其中高净值家庭达到210万户,所拥有资产占全部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43%。同时,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私人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竞争格局正在发生诸多变化,如财富多资产荒、客户分化、跨界竞争加剧等。
报告分析认为,在巨大发展机遇的驱使下,中国各类机构已经纷纷布局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商业银行旗下的私人银行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最大,但各类非银行机构也在快速发展,竞争格局仍在变化当中。同时,中国特殊的宏观环境及高净值客户的共性,使得中资私人银行机构往往选择以零售升级、产品驱动为代表的同质化业务模式,私人银行的价值主张与零售业务差异不大,局限为零售业务的“升级版”,整体市场呈现“重固收、轻权益”的特征。
报告同时揭示了当前中国私人银行所属环境的本质变化:市场、客户和格局。市场方面,资产端收益率承压,财富端仍在快速积累并渴求优质投资渠道,财富多资产荒的矛盾将成为新常态;客户方面,客户结构日益多元,需求日渐成熟分化,守富、传承的需求上升,对风险收益的概念认识加深,对专业财富机构的需求度和能力要求提高;格局方面,在跨界竞争与合作加强的同时,中国金融体系的成熟和监管的逐步完善将有助于私人银行机构打破经营壁垒,探索专业发展的经营道路。
报告提出,站在十年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展望未来,中资私人银行机构应进一步明确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地位,并积极思考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报告建议,中国主流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应当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突破零售升级的价值主张,拓展从资管到投顾的全价值链的能力布局,建设准事业部的专业化管理体系。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突破零售升级的价值主张选择是对中国高净值客户需求和偏好变化的响应,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体现;通过构建平台提升全价值链服务能力,能够最大程度利用各类资源禀赋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报告分析认为,虽然高净值人群的预期整体乐观,2017年宏观市场环境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黑天鹅”事件可能愈发频繁。国内经济转型深入,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都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基于此,财富管理机构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首先,宏观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资产配置的难度加大。财富管理机构需保持敏锐的洞察和判断,积极研究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策略,加强快速反应和风险管理能力,为投资者持续创造价值。其次,在房地产市场调控趋严的背景下,一旦房产市场转入冷静期,可能有大量释放出来的资金寻求新的投资渠道,给财富管理市场带来投资机会。各家财富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投顾能力和客户综合服务,以抓住商机。第三,从具体金融产品类别来看,固收领域,在金融去杠杆和信用风险压力增大的情形下,财富管理机构尤其需要蓄力资本市场的投资能力建设,加强股权、权益类产品、保险类产品的供给,持续修炼内功,迎接市场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