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疫情对于中国经济以及银行网点价值影响的不一样的思考

时间:2020-02-17 阅读:814 分享

庚子伊始!冠状病毒这一黑天鹅突然袭来,至今已有20余天。网上众议纷纷,哀鸿一片,在此情况下,诸多人或跟风,或在说着众所周知的真话,或有意无意的误导公众,甚至一些专业人士都已经暂时按下了思维的暂停键,此时此刻,我彷佛可以听到古斯塔夫·勒庞发出的阵阵得意笑声……

为了能给众人有一个科学的引导,本文想对目前的一些情况尽量做一个客观的、不同角度的分析。


一、关于中国经济,想说的话

(一)两大企业的倒闭与疫情无关,实属误导公众

网上刷屏的北京娱乐会所热门榜第一的K歌之王全体裁员、“兄弟连”IT教育的倒闭,令人唏嘘一片,二者发文中均不约而同与疫情扯上或多或少的关系,而且兄弟连大打悲情牌的同时还不忘艺术的自我表扬,让人觉得一个优秀的企业倒下那真是疫情的主要责任!同时,或非两家企业本意,但众人狂欢之下,二者多以受疫情影响的典型案例放大来报道与疯狂传播,一时之间,少见理性之士的真知灼见。


但其实,只要冷静地从逻辑上来简单分析就可发现问题:疫情真正形成影响,是钟南山院士在2020年1月20日宣布人传人、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之后,2月6日、7日兄弟连、K歌之王分别宣布倒闭与全体裁员。可以看出,仅短短半个月时间,企业马上因疫情倒闭,或许我们只能苦笑“赞”曰——好快的刀啊!


近日,有的有识之士也已经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甚至对两家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得出了同样结论,在此赞一下。


(二)本次疫情对于经济而言属于阶段性影响,长期仍看好,但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影响深远。

1、首先,对于中国经济,本次疫情带来的影响面、影响度而言,无疑定会大于2003年非典。


(1)面临的经济形势不一样,影响力大,尤其要重视心理层面。

不说目前病例与死亡人数均已超过非典这一事实,很明显,2003年,中国经济在上行区间,向上突破困难,挺过去,便是新的强力反弹。而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产业转型、增速放慢之际,近几年来的经济形势不用多言,2020年经济下行压力也仍然较大,而国际经贸环境也日益复杂,所以,这次与非典还真是不一样。本次疫情,实际存在从现实层面与心理层面的双重挤压。顺境时,一点困难或许只是硌一下脚,逆境时的一根稻草都会重若千钧。现实层面政府已经在出台政策,但是心理层面,政府、社会层面给与公众、企业信心极为必要。

 

(2)因产业结构变化因素,造成影响增大

非典时,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比较低。而今之际,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由2003年的12.8%、45.97% 、41.23%,变为2019年的7.1%、39.0%和53.9%;其次,虽然各产业的一季度产值占全年总产值比例均为最低,但一季度的第三产业产值却相对最高:分析发现,2016-2019年,一二三次产业一季度产值占全年比例平均值为:13.18%、20.94%、23.8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分析整理:博智经邦)。因此,疫情发生在一季度,这无疑更大加重了对第三产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影响力度。

 

(3)第三产业企业众多,影响面广

第三产业聚集了4000万以上中小微企业以及众多的个体工商户(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9年11月,全国个体工商户达8162万户),其数量庞大,涉及行业多,分布面广,抗风险性比较差,无疑使影响面会比之前更广。这对本次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银行的信贷支持政策要能打到点上提出了要求,所谓打到点上,一是政策本身的含金量,二是要找准对象。总之,应该做好三个方面:一要能够为有真正需要的中小企业纾解问题,二要政策动向应及时改变企业的悲观预期,三是应该要对可能的企业倒闭、裁员提前有所预案。

 

2、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的,整体仍向好,但复工与疫情控制的平衡要抓好。

网上观点很多,但我倾向于影响是阶段性的。虽然疫情未除,但中国仍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体,经济继续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不会变化;此外,第一季度的GDP占比在四个季度中最少,所以,影响程度也相对有限,相信这两点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


当然,阶段性影响有多大,无疑取决于疫情的控制与复工的速度。关于疫情,综合各种信息,我个人认为还是乐观的。复工无疑是越快越好,因此复工政策应灵活,以利于尽快恢复经济活动。例如,在“非典”期间,曾要求各大商场、酒店、以及一些品牌快餐店实行比平时更为严格的卫生操作制度、规范的消毒制度,而不是简单的暂时停业。总之,现阶段,应避免、以及疏导各层面对疫情反应过度,否则不利于后期经济的尽快恢复。

 

3、疫情犹如一记警钟,会使消费倾向趋于理性,消费结构或有变化,影响远。

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拉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分别比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高26.6个和46.8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9886元,增长12.6%,是各类居民消费中增长最快的。


虽然疫情毕竟不是经济危机,相信消费一段时间后会反弹,长远来看其对中国消费的整体增长趋势的影响也有限,并且从长期看也不见的是坏事,但是,此次疫情无疑给中小企业上了一课,同时也警示了大众,使其收入增长预期与消费心理会发生变化,消费模式会发生变化,这个潜在的影响会是深远的,从而对未来的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影响。

4、虽然疫情从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等各方面,都有深远影响,但线上经济的发力带来产业格局大的调整则并不然。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公共事件,必然会引起一系列包括商业模式、行为模式在内的经济社会深刻调整。不可否认,在疫情冲击下,线下行业遭受损失,但线上行业反而受益,人工智能等科技与互联网行业及其相关的数字经济迎来机遇。


但是关于疫情将带来的大的产业格局调整,笔者并不以为然,线上无疑会得到继续较快发展,甚至短期内再掀一波小高潮,但大可不必危言耸听。很简单,看一下零售界就明白:近几年,在零售界,曾盛极一时的“线上取代线下”的说法已经烟消云散,而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


 其实,线上可以取代部分线下的场景,但绝对不是全部。类似于教育培训,就学习效果而言, 线上教学的交流、互动、学习氛围跟老师面授相比相差甚远。看看银行,线上培训发展这么多年,银行为什么还有如此众多的线下培训?


在很多年以前,笔者就曾经提出,线上不可能一直取代线下,终会达成平衡。这其中,除了我们眼中所看的,还应该去从人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哲学中去寻找答案。


线上与线下,牵涉到了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情感乃至场景的转换,线上无法提供人从群体共同行为中获得安全感和存在感、实体购物带来的个体在消费时体验的直观性、实时性以及多成员交互活动伴随的认同感和情感上的愉悦。此外,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和商谈行为是社会的黏合剂,这阐释了人们交互活动的必要性。同时,他发现了交往行为的三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而这三点对线上交流而言具有不完备性。总之,线上不能取代线下并非市场经济博弈的结果,而是社会哲学的底层逻辑不允许这么做!


此外,近期,有人提出,线上与远程办公将快速崛起,未来企业概念会淡化,去职场化,未来不会见到大批员工聚集在办公室一起工作的情形。但是,这其中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企业是一个组织,其他社会团体乃至政府机关也一样。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何其难也!


最后,中国互联网经过这么多年,该转移、能转移到线上的已经很多在线上,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在消失,这一点公众也应该有所认知。总的来说,不能否认,疫情过后,线上仍会发展,或因疫情有一段时间的更快发展,各行各业都会想方设法触网,并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深度线上化,但总体谈不上又一次像非典后的颠覆某些行业格局,反而,经此一疫,线下经济的机器化、无人化与智能化的加快发展或许才是真正未来的变局。


等尘埃落定,最终仍是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


 

2、关于银行与网点,想说的话

 

探讨完了经济,那么再在来谈一下疫情对银行的影响。


疫情对于银行的可能影响,很多专家都已经从银行让利、可能坏账、中收影响、可能出台的监管政策等方面探讨过了,经营层面短期影响肯定存在,在此不再赘述,也不是本文的重点。


本次疫情对大银行的冲击相对小,同时,藉此机会,检验与未来继续深化线上,展开更深层次的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那是必然。


中小银行受冲击相对较大,其中,又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地方中小银行会受到冲击相对较大,例如某些城商行、农商行。此外还有邮储银行,但其体量庞大,不是中小银行可比拟。这些银行中,有的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目前相比大行仍有一定差距,未来需要加强科技投入,进一步实现线下向线上的转移。但是,农商行方面,客户的天然属性或许对其形成限制,因此,也应因地制宜。


再次,虽然零售转型已经很多年,但仍存在部份以对公业务为主的银行,查看年报,甚至有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只有15%左右,明显偏低。这部分银行中,尤其是同时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商业服务、餐饮住宿这几个行业业务较多的银行,如果疫情延长,也会受到一定冲击。对于这些银行,未来需要加强零售业务的开拓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以上简要分析后,本文主要想对疫情之后银行在网点建设,以及银行会关心的疫情对客户到店习惯变化、网点总量的可能影响做一点论述。


本次疫情使银行得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对依赖网点的消费者进行了一次强烈的短促式教化,藉此或许改变下多年来的中老年客户到店习惯。那么,消费习惯是否会因疫情催化而改变?到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是否开始大幅接受线上?网点存续价值是否会降低?未来是否应该大量减少网点?这些问题或许是银行最为关心的。不过,这展开来会是一大篇文章,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先做一定回答,抛砖引玉。

实际上,关于网点价值与网点总量这一问题,博智经邦在2013年就对该问题做过专门论述,也曾在对全国发布的《银行网点规划选址白皮书(2018)》中阐述过该问题,这7年来银行网点的数量变化、创新形态应该说博智经邦的预言得到了一一验证。当然,现在疫情发生后,我们可以在之前基础上,结合本次可能的影响,再来简单看一下。

首先,对于本次疫情之后对中老年客户到店习惯的影响,我无意从消费心理学、行为学等方面来进行晦涩的说教。说到这个问题,笔者第一时间想起了一句众所周知的歇后语的前半句:赶鸭子上架,它的后半句,大家应该都可脱口而出——呱呱叫!但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同样这一个歇后语,先人还有另一种阐释或者少为人知:赶鸭子上架——为难人!我想说的是,疫情期间中老年客户是少到网点来了,通过本次疫情有部份客户的线上交易习惯是给培养了一下,但这多是情急之下的被逼无奈,过后“涛声依旧”会更大可能。中老年客户,尤其是老年客户学习能力弱,还有即使这次教会,下一次又忘了,或者下次无人指导时,因怕操作失误而不肯再用电子银行,还是选择到网点去办理业务,以上这些情况应会很多。另外,我并不认为本次客户教育时间会很充足,这当然也是一个因素。或许会有人会拿京东或淘宝的崛起说事,但在此也可以用一个歇后语:唐太宗登基——顺应民心,我想这其实不用再过多解释,二者有本质区别,其义自见。

因此,本次疫情在这个方面所带来的应以短期影响为主,更不太可能会成为将来引起网点减少、影响总量的重要推进剂。


既然提到了网点总量这个银行界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那么,我们可以继续来探讨一下。网点数量受到金融科技发展、银行业务线上化的影响是肯定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在科技的催化下,网点作为顾客体验中心、产品销售中心、顾客服务中心、顾客维护中心、新获客中心、品牌与线上增信中心这几个作用,尤其是关键作用的失去使网点存续价值不再,才应是其最终消亡的根本,而不应只是看其柜面交易量。


我们可以简单地从获客、维护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1、线上获客场景解决,基本不需要线下网点的支持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线下营销与获客可以以网点为中心,作为根据地,去营销周边客户,而目前线上获客渠道却并不那么通畅。例如,近两年开放银行在国内的兴起是其重要尝试之一,当然,我国的开放银行并非国外的开放银行,二者截然不同,我国开放银行是金融主动拥抱场景,初衷是在网上借力第三方场景进行获客,但实际效果却并没有达到预期。实践证明,银行通过开放银行的场景获客存在难度大,用户实际转化率低,盈利困难等情况,反而最终形成一种OTT金融服务模式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银行数字化获客能力的提升绝非一蹴而就,网点此方面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替代。


2、在金融科技、线上业务快速发展,智慧银行不断推进,离柜率已经达到90%左右的今天,近几年众多的银行网点布局规划项目中,笔者却发现,仍有大量网点因为近距离选址几百米而出现储蓄存款大幅下降,或者网点迁出后存款大幅流失。因此,这儿有一个问题:到底是网点不需要那么多员工了、不需要那么多柜台了?还是客户不需要网点服务了?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其实,这说明了目前客户对银行网点的便利性需求没有因为智慧银行等的发展而得到实质性改变、国银行业集中度较低而竞争激烈、以及客户对银行品牌的一定程度的无感化。实际上,现今金融已经融入到了很多使用场景中,加上产品的同质化,使得客户对银行的感知度和忠诚度降低,确实出现了一定去品牌化、银行品牌的无感化现象。由于以上因素,网点近距离迁址或远距离迁出,就很容易出现被挖转或客户自己转向而流失的情况,而在此期间却没有看到银行能够通过线上去实现有效的维护与留存。因此,维护客户需要目前还离不了网点,尤其是零售业务较多的银行。当然,网点模式可以持续创新,可以考虑可以线上线下无缝链接,学习其他行业将互联网基因深深植入线下物理网点,但在此之前,很难说就可以去大幅减少网点。


最后,我们也注意到,近期有的文章提到,国外一些大行,包括摩根大通等银行在增加网点。因此,网点的存续影响因素较多,撇开诸如还有很多业务需要面签和线下办理等具体原因,前面论述经济时所讲的社会哲学的底层逻辑是否也同样在起作用?我相信这是肯定的。


影响因素众多,棋局未明,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不盲目减点,继续推进网点智能化、轻型化、专业化、特色化、泛功能化的转型,这不会有错。至于未来,我们何不再一道看看,但相信这绝不是一个珍珑棋局,毋需焦虑!

 

最后,在网点建设方面,疫情之后,根据前面的思考与论述,主要应该及时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于各银行来说,都应加快网点布局优化、网点科学定位、网点新生态的建设等工作。

农商行以及邮储银行,网点数量较多,并且根据多年经验,其存在的布局选址问题很多,需要尽快优化网点布局,关停在网点布局、选址存在问题的低产低效网点、优化现有布局极为必要。其中,邮储银行作为网点最多的国有大行,其分自有网点与代理网点,一方面应加强数量庞大的代理点的优化布局,另一方面要实现自有与代理之间的布局协同,这一方面工作已时不我待。


对于公司业务为主的一些中小银行以及部份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未来的网点建设方面,应该一定程度改变纯粹以对公业务为主选址的导向,加强零售银行选址,毕竟这二者选址方向有明显区别,以进一步提升零售业务,提高抗风险能力。


很多大行已经持续多年布局优化,并取得良好效果。除了继续科学布局选址工作之外,应该同时根据形势需要重新考虑网点定位的科学化。当然,这一点对其他银行也是同样的需求,包括网点的创新。


此外,各银行可以加强对网点总量的研究,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目前来看,总体稳定略降是没有问题的,但也并非一减了之,有的地区、城市反而需要增加网点也未可知。


总体来说,在今年,加强网点布局选址应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标准,一使布局得到优化,网点形态进一步创新以适应未来,网点竞争力得到提升;二是,对一些银行来说,在优化的基础上择出真正需要撤并的网点以减少成本,减少因疫情的出现而可能造成的盲目撤点的决策失误,同时可以为有效应对未来几年的可能变化提前打好基础。


2、网点软转型与效能提升方面,重点应提高针对性、差异化。

本次疫情后,通过疫情过程中,线下流程简化、应急服务流程、各种便民措施的实施以及各类产品的销售情况,银行可以检验自己的线下业务流程,进一步深度优化网点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


此外,更重要的是,在之后的各类软转型中,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加强精准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效能提升:博智经邦曾经总结过目前银行在网点软转型方面具有去脑化、去网点个性、一点一策假性化等十大痛点,使得无法根据网点的客户资源禀赋、经营特质、差异特性等实际情况实现更有效的效能提升与转型。无论是为了今年还是将来,是该改变的时候了!

 

庚子年是很多国人眼中的金鼠年,是一只吸金鼠!是吸走?还是吸来?我觉得,还是吸来吧!因为吸金鼠=吸金术!


上一篇:2019年全国银行网点总量变化与区域分布特征深度分析 返回 下一篇:疫情下银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