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银发经济”的认知转型与发展机遇探索

时间:2025-01-22 阅读:267 分享

2024年的国办1号文首次对银发经济的概念进行了官方界定,即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

重塑老龄认知:健康老龄化的银发经济基础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规模日益扩大,进程不断加速。然而,推动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在于对老龄人口结构的深刻洞察与正确理解。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老人中,87.25%健康或基本健康,且主要集中于60-79岁,这表明低龄健康老人群体庞大。这导致养老需求滞后,市场反应不如政策预期热烈。同时,市场上对“失能老人”存在误解,实际上仅约618万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占总人口0.4%。因此,准确把握老龄人口健康状况,是银发经济发展的关键,为制定策略提供了精准依据。


顺应老龄趋势:推动社会转型的新视角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例如,日本房地产因老龄化影响而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崩塌,“僵尸土地”面积激增,经济损失巨大,众多行业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银发经济应运而生。应对之策在于摒弃“问题思维”,即不再将老龄化视为单纯的负面问题,而是树立“趋势思维”,前瞻性地研究其带来的变革,并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以适应老龄社会。


拓展需求认知:多元年龄层驱动的消费市场革新

传统老人的需求特征较为单一:主要聚焦于看病就医与生活照料,消费观念相对保守,更倾向于选择成熟耐用、价格亲民的产品,消费主要集中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上,对医疗保健、基础生活辅助类产品与服务有稳定但相对低端的需求。然而新老人(1962-1975年出生),他们拥有更高的健康水平、财富积累、教育程度与生活预期。他们的消费行为多元且活跃,注重品质与品牌,活跃于银发经济中高端市场,尤其在旅游、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旺盛。此外,以“80后”为主的 “未老人群”也不容忽视。作为独生子女一代,他们虽然自身尚未步入老年,但肩负着家庭养老的经济责任,是银发产品的重要购买者。同时,他们消费观念前卫,将为银发经济带来创新与增长潜力。


升级政策认知:主动应对老龄化的完善体系构建

回顾政策沿革,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概念演进呈现出“事业—行业—产业—经济”的清晰脉络。早期,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主要聚焦于公办养老的补充,以保障老人的基本生存照料;随后,老年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不断拓展服务范畴,以满足多元需求;在养老产业、老龄产业阶段,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完善产供销链条;发展至银发经济阶段,已上升至宏观经济战略高度,全面渗透经济活动各环节,从消费、生产到分配、交换、创新与竞争等全方位进行统筹协调。政策转型积极综合,体系成熟完善,为银发经济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和良好环境。


升华理念认知:突破老龄局限的全龄创新之路

短期内,银发经济应抓住老龄人口增长机遇,深挖老龄用品与服务需求。老年用品已涉及多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25年产值超5万亿元。企业应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创新产品与服务,满足老龄群体多样化需求,抢占市场。中期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影响市场,婴儿用品消费下滑,成人用品市场增长,50岁以上线上消费群崛起。企业应创新商业模式与产品研发,精准定位不同年龄段偏好,拓展新兴消费。如开发中老年智能健康设备、便捷电器、营养品等。长期看,老龄社会转型需银发经济探索可持续发展方案,创新经济理论、供需关系、战略与模式。应突破传统养老范畴,创新全龄友好商业模式与产品服务,构建综合社区,促进代际融合与社会和谐,实现银发经济长远发展。



上一篇:一分钟速览2024年全国银行网点变化情况 返回 下一篇:国有大行如何书写数字金融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