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县域经济版图上,村镇银行如同一张细密的金融毛细血管网,肩负着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激活县域经济末梢的重任。2007年,首家村镇银行诞生,此后18年间,其发展历程交织着探索的成就与成长的阵痛。
一、功绩:农村金融的拓荒者
填补服务空白,下沉服务触角: 截至2025年5月末,全国共有村镇银行1482家,覆盖了31个省份超过90%的县域地区。村镇银行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难以有效覆盖的偏远乡村。典型案例包括四川、贵州等地机构创新的“流动服务站”、“无抵押信用贷”等模式,切实打造了“家门口的银行”服务体验,资产规模也从数千万到两百多亿不等。 专注支农支小,践行普惠定位: 坚守“小额、分散”原则是村镇银行的核心特征。2024年数据显示,其单户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高达85%,户均贷款余额仅为30.5万元,涉农贷款占比稳定在70%左右。这使其成为小微企业和农户重要的融资渠道。例如,四川某村镇银行推出的“农机具抵押贷款”,有效解决了无房产农户的生产性融资难题。 引入竞争机制,激活市场活力: 村镇银行凭借灵活高效的审批机制和差异化的本地服务,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形成了良性竞争压力。如栾川民丰村镇银行推出“3天审批10万元贷款”的快速通道,显著提升了农户融资效率。这种竞争格局促使农村金融市场逐渐从以往的单一主体主导不断向“双法人共舞”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挑战:发展中暴露的短板
定位偏离,“离农脱小”隐忧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