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同质化的市场环境,城区农商银行该如何有效地推进创新步伐,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福建某农商银行道出了破题的关键,该行聚焦“党政所需、农村所缺、农民所盼、农信所能”,划分城区、郊区、农区“三大市场”,对应设置“三类支行”,提出“农区市场寸土不让、郊区市场寸土不丢、城区市场寸土必争”策略,推动城区支行做高“人气”、郊区支行做好“人缘”、农区支行做强“人均”。
近年来,农商银行的城区网点拼价格、拼人脉,成本高、维护难,网点少人气、缺流量,急需转型发展。
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城区网点,如何明晰优势、突出重围?
该银行凭借“人熟地熟”的传统优势,不断创新,细分市场,重点服务老年客群。他们设立了“夕阳红”主题支行,尤其在重阳节时热闹非凡,提供多项活动和健康服务,如绿豆饼DIY、菊花茶品尝、非遗漆扇制作、无创血糖和骨密度测量等,让这里成为老年客户的“第二个家”。
平日里,该支行也举办舞蹈课、香囊制作、中医问诊等活动,深受老年客户喜爱。通过手工、才艺、康养、美食和节日主题等五大类、20多项活动,为老年人搭建了互动交友和才艺展示的平台。
“夕阳红”主题银行不仅提供金融服务,还在市场竞争中找到了独特定位。莆田农商银行自2018年起探索特色化发展,打造儿童、老年主题银行和社区银行,结合社会服务与业务营销,增强客户黏性,实现了“主题化”与“场景化”的融合。
围绕客群个性化需求,研发定制化金融产品,如儿童“未来邮局”“宝贝存单”、老年“养生存单”、社区“物业宝”“旅游存单”等。同时,与银行外单位合作举办特色活动,实现共赢。通过设立特色银行中心和专业团队,形成三级体系,注重细节运营,实现从获客到固客、活客的转化。总之,要精准定位,发挥优势,实现主题化、特色化、场景化发展。
找准定位,做足特色,把优势发挥到极致,实现主题化、特色化、场景化发展。
该银行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快速调查、审批,提质争效贷款发放到位。
郊区天然具有辐射两头的优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异地商会等集聚,民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众多,是业务发展的“蓝海”。但郊区网点也存在客群流动性强、客户画像模糊、人缘亲缘关系不牢等难题,如何守住阵地、积极开拓,做到郊区市场“寸土不丢”?
对于郊区市场,银行需深挖潜量、稳住存量并开拓新客户。其中,强化政策运用、挖掘客户需求、加强走访对接、打造服务平台缺一不可。
通过运用普惠政策和特色产品,如“争效贷”,降低企业成本,满足新市民相关需求,深度开发潜在客户。同时,银行积极“走出去”,线下设立专营团队,开展企业走访和对接活动,创新产品服务;线上则通过平台发布贷款产品,提供自主申贷服务。这些举措旨在深化客户关系,提升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目前,银行已发放大量政策性贷款,成效显著。
目前,该行累计发放政策性贷款1126笔、贷款余额12.42亿元。其中发放福建第一期民营中小微企业提质争效专项资金贷款62笔、金额1.78亿元。
农区市场是农商银行的“主阵地”。近年来,该行发挥“乡村振兴主办行”的金融纽带功能,整合各类涉农主体,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价值链为核心、组织链为保障的共赢机制,构建起具有农商特色的“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
与此同时,作为第三代社保卡的主发卡银行,该农商银行充分发挥“楼上楼下一体化办公”优势,在满足群众融资需求、财富管理、社保卡换卡、防诈防骗宣传、线上线下金融服务等方面提供全面、安全、快捷的服务。自便民服务中心入驻以来,已累计办理第三代社保卡换卡6702张,较去年同期增加2414张。
目前,“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农商银行网点”融合发展模式成为该农商银行践行“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战略工程,不断扩大多社融合“朋友圈”、积极构建“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的创新实践。
该行通过“党建引领+”与30多家涉农涉企单位结对共建,强化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合作。利用“金融助理+”模式,金融助理深入乡村,助力政策宣传和金融知识普及。同时,通过“多社融合+”战略,与农业农村局等合作,开通多个服务平台,建设福农驿站和普惠金融便民点,确保金融服务覆盖到海岛、山区等偏远地区。